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12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《經》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

釋經文

二十五圓通,門門第一。法門並無高下,譬如病人,各人症候不同,用藥自異,而藥能對症就是第一。無論那個法門,對自己修學非常適合契機,就是第一。圓通是圓融之義,通是通達無礙,圓滿通達即大徹大悟,無論學過與未學過都能明瞭,能知過去未來,且能知道別人的境界。因別人的心與自己的心是一樣的,到此地步即謂之神通。通有六種,其中之一是他心通,因為心是一個。現在我們不知道他人的心境,因有障礙。譬如水,有波浪,照不到外面狀況。若是心地平靜,本能就恢復了,不是修來的也不是學來的,你本性沒有的你一樣也得不到。

大勢至為什麼說無選擇,他是外不選六根相,內不擇六根性。六根相六根性包括所有一切法門,他都無選擇,他只是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眼不向外面攀緣,乃至意不緣法,並且唯依一精明心,不行六根用故。前面是相上捨,我們還可以作到。後面則是在性上捨,我們就難了。

餘念不生曰淨,念而無念故。欲求淨念成就,都攝六根就圓滿了。此二句相輔相成,可以互為因果。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念久了這句阿彌陀佛也不執著。不停的念,無有念,亦無無念。有念與無念都沒有,謂之無念。有念無念都不執著。凡夫執有,二乘執空,菩薩兩邊都不執著,謂之中道。一心繫佛曰念,常常想佛教我們的教誨、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存養於心中,不想別的事,謂之一心繫佛。

梵語三摩地此云等持。凡夫有人我、是非、高下,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即平等了,我心平等即與諸佛菩薩平等,以清淨平等心即能照見萬法,乃是真實智慧。平等心亦叫禪定,亦即《無量壽經》講的清淨平等覺。從事上講叫念佛三昧,從理上講就是自性佛。蕅益大師說:念佛法門,別無奇特,只深信力行為要耳。佛言:「若人但念彌陀佛,是名無上深妙禪。」此句出自《大集經》,念佛與參禪,在成就上無二無別。天台云:「四種三昧,同名念佛,念佛三昧,三昧中王」。都是讚歎念佛。蓮池大師說:「一句彌陀,該羅八教,圓攝五宗,只貴信得及,守得穩,直下念去,誓無改變,決定得生。」一得往生,永無退轉,種種法門,咸得現前。蓮池大師生於明朝萬歷年間。最初學教,後來參禪。儒家道家的基礎深厚,晚年專心念佛,為淨宗第八代祖師。蓮池大師又說:真能念佛,放下身心世界,即大布施。不復起貪瞋痴,即大持戒。不計是非人我,即大忍辱。不間斷不夾雜,即大精進。不復妄想馳逐,即大禪定。不為他歧所惑,即大智慧。

談到布施,在修行方面至為重要。因此我想起我的學佛因緣都很好,所遇都是高手。我二十六歲學佛,先向方東美教授學,一接觸到經典即拜訪章嘉大師向其請教。第一次同他見面,也不懂什麼禮貌,當面就問他:大乘佛法很好,有無好方法叫我很快的入進去。他看我,一句話不說。他看我,我也看他。看了半小時之後,他說了一個字「有」。說了之後,又不講話了,大約又等了五分鐘,他又說:「看破、放下」。他整個形態都在定中。我又問:從那裡下手呢?又等了很久,他說了兩個字「布施」。第一天見面兩個多小時只說了這幾句話。最後辭別,他送我到門口,他說:我今天給你講了六個字,希望你好好作六年。我後來確實依照他的話作到了。菩薩六度,布施第一。什麼都要放下,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,只有一個布施。


淨空法師主講
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11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《經》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


 釋經文

此三句說明菩薩來到此世界的任務是教導眾生,依教奉行,人人都有機會覺悟宇宙人生真相,圓成佛道。這種教化眾生之事亦可稱為如來家業。此界是五濁惡苦的世界,《無量壽經》形容為五痛五燒。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,濁惡的程度加快加深,無論中外,感到人性的貪瞋痴慢不斷增長。在各地旅行觀感所及,更覺得非常可怕。濁惡已到了相當的程度,後果難免發生災難,現代人應有所警覺。

淨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,不在地球上,不在太陽系,亦不在銀河系。黃念祖老居士認為銀河系不過是一個單位世界而已。一尊佛的教化區有一百億個銀河系。他這篇文章附錄在《無量壽經》註解的後面。在我們這個大千世界之外的西方,間隔有十萬億個佛土,有一個廣大的極樂世界,是阿彌陀佛的教化區,距離我們地球乃是天文數字,以何法能達到呢?各位讀些大乘經典,就知道若想到達極樂並非難事。因為盡虛空遍法界皆是我們心性變現之物,不論距離多遠,總不會超出我們心的範圍。既然在心性之內,一念之間即可達到。念力的快速周遍,絕非任何物質所能相比。光的速度每秒可達三十萬公里,而心的念力在一剎那間不要一秒即可周遍無盡的虛空法界。佛告訴我們這是人類的本能。佛只教我們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,如果說佛能給我們什麼東西,那是騙人的話,所以說佛法中無絲毫迷信。

地球在太空中非常渺小,其他宗教信仰天國,天不只一個,佛說天有二十八天,每層天各有其環境生活情況,佛經述之極詳。我們真正的活動空間,範圍極廣,太空中每一個星球都與我們有關係。有同學告訴我:西方科學家用科學方法,追溯一個人的過去,證明人確有轉世,有些人前生是某地方人,有些人是由畜生道來的,更有由別的星球投生來的。空間是無限大,地球的人自然可以往別的星球投生。就事上講,此界是旅居,淨土是家鄉。旅居與家鄉要以時間論,在這個世界的人是暫時性的,到西方之後,壽命無限,時間長才是家鄉。迷了失去方向,覺悟了沒有一個不回頭的,統統都要來到西方。

大勢至菩薩以本願威神力加持念佛人,而念佛人依然有煩惱、有退轉、有變心的。這不是菩薩願力有問題,而是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。佛菩薩無意念強迫一個人硬要如何作,他如有此念頭,他的心就不清淨。佛菩薩是老師,我們應當誠懇接受他的教誨而行。這一章經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明瞭其含義,依其理論方法修學,即是大勢至菩薩的加持。依此修學必不退轉,自然功夫得力,臨終他必來接引。

有五法門見五土佛,古大德有此一說,特記於此,提供大家參考,但不一定要學,以後他人講到,我們不會陌生,自己修行仍應以佛說為準則。此五法門為(1)憶想外境念怫。(2)攝境歸心念佛。(3)心境互融念佛。(4)心境雙泯念佛。(5)圓融無盡念佛。

具信願行三資糧,聞思修三妙慧,始名念佛人。若是口念佛,心裡胡思亂想,大勢至不會理會的。修淨土要具備淨土的條件,三資糧。真正「信」有阿彌陀佛,全誠懇「信」。「願」學阿彌陀佛,真「願」生西方淨士。「行」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。日常生活方面遵照佛所教誨的各項成規。此為正助雙修,還要具聞思修三妙慧。所謂聞,表示接觸,耳聞聲,眼見色,見聞覺知,以一個聞字作代表,均稱聞。思表示明瞭,非思考,思考是第六識。一接觸就明瞭,明瞭之後,修行決定不迷,聞思修是同時的。這是菩薩修行之法,往生多半生實報莊嚴土,屬理一心不亂。蕅益大師說,念佛從有念最後一定到無念,從事念最後一定到理念。

淨宗學會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、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。一向專念,求生淨土。依佛為境,心願解行,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。這是我們這些年來所提倡者,在此惡濁世界如何起心動念,處世待人接物,依然令我心地清淨無染,而能成就智慧功德,乃當前的重要課題。第一是五德,作人的大根大本。此乃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一生處世待人的態度。孔門弟子們大家一致認為老師有五德,即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,以儒家思想為基礎,建立無上的大乘佛法,然後再學其他。三福、學佛不能沒有福報,佛是二足尊,福足慧足,足是圓滿之義。三福出自《觀無量壽經》,共有三條,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均不能沒有這三福。(1)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」佛法傳到中國,為什麼普遍為朝野所接受,而且不斷的發揚光大,是有道理的。佛法的基礎是孝親尊師,儒家亦如是。儒家所稱的多是原則,較略。佛教經典豐富,可補儒家之不足。歷代帝王不論其作為如何,均以孝治天下。世界四大文明古國,三個都滅亡,唯有中國已存在五千多年,其原因即是在孝親尊師之理念上。維護此道統之基礎即是建立祠堂。古時祭祀,目的在慎終追遠,其效果是民德歸厚。千多年之遠祖都不忘記,現在的父母那有不孝順的道理。五千多年未被淘汰消滅,就是用孝道維護。沒有父母不希望子女好的,沒有老師不希望學生好的,子女學生均能接受教導,努力上進,百年大計的教育工作就成功了。所以家庭的和諧,社會的安定,國家的富強,世界的大同,都建築在孝道上。看歷史、治國如遵照孔夫子的教導,能遵行二三成,國家必大治,如與孔子教導相違時國家必動亂。再把孝敬擴而大之,以孝順父母之心擴展為孝順一切眾生。以敬重師長之心擴展到敬重一切眾生,這叫大孝,心量拓開,有孝敬才能生大慈悲心。(2)「受持三歸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」三歸是歸依三寶。佛教的三大綱領。一、覺而不迷,二、正而不邪,三、淨而不染。修學的方法,我們選念佛法門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戒律是生活的規範,威儀是禮節。(3)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」三福是對於自己修行方面說的。六和是指團體方面,大家相處的原則。第一是見和同解。意見相同,減少爭執,即所謂共識。以前老死不相往來,不見面沒關係。近代科技突飛猛進,交通資訊便捷,如何建立共識,以維持人類和平相處最為重要。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在日內瓦會議中說:「要建立今後世界的和諧共識,最好用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,方屬有效。」中國于斌樞機主教參加此會,他回國後就提倡祭祖,天主教之祭祖由此而來。因孔孟思想是溫和的,孝親尊師沒有人反對,無論中外這種思想均可以建立共識,所以天主教教宗於大公會議後,通知各地天主教負責人要主動找佛教對話,吸收其經驗。我恰好適逢其會,于斌主教在輔大後邊多瑪斯神學院內籌設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,所內研究員為神父修女,均限大學畢業或神學院畢業,服務三年,請我至該所授課,他們主動要研究佛教,學員不多,旁聽者倒有八九十人。第二是戒和同修。第三是身和同住。第四是口和無諍。第五是意和同悅。第六是利和同均。三學是戒定慧,以及六度十願,學到普賢十願乃登峰造極。心量擴大,願行亦廣大無邊。例如第一個願禮敬諸佛,一切眾生都是佛,眾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,遲早會成佛。無情眾生也是佛,植物礦物它們都有法性。《華嚴》說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」對一切人一切事務都要盡心盡力盡責。學佛同學一定要把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。譬如桌子是物,擦得乾乾淨淨,擺得整整齊齊,就是對它恭敬。凡事認真負責就是禮敬。一向專念,求生淨土。依佛為境,心願解行,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。存心願望對諸法明瞭,以及日常行為造作均應以佛為標準,只要依照《無量壽經》去作,就是真念佛人。

《楞嚴經》第五卷中,佛問諸弟子,最初發心,悟十八界,誰為圓通,從何方便,入三摩地。叫學生回答。共有二十五位菩薩回答,把無量無邊法門歸納為二十五大類,每一類有一個人代表。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法門。他對佛說:


淨空法師主講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10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《經》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。

釋經文

念佛法門與任何法門不同。一般法門皆修因證果,因果不同時。念佛法門是因果同時,名為徹果該因。這個佛號不僅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德號,也是十方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果號,我們以果作因,與任何法門不同。念佛重在心念,而口念也不能廢,心口要相應,要一如。光喊沒有用,一定要口念心應,不可用分別意識心念,以都攝六根一心不亂而念。楞嚴二十五位菩薩都是法身大士,他們沒有妄心,真心已經顯露。我們雖然達不到他們的境界,而總要學,最重要的是老實念佛。方法很多,過去蘇州靈嚴山寺有一塊石碑刻了一首偈,教人念佛的方法,不要計數,只觀想蓮花的色香光。根據阿彌陀經所說七寶池中有蓮花,青色青光,黃色黃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。第一句念阿彌陀佛,心想蓮花的青色青光,念第二句時心想黃色黃光,第三句想赤色赤光,第四句想白色白光。依次周而復始,輪流觀想,用此方法即能都攝六根,不必計數。印光大師說此法門與經典相應。

悟是悟入,有解悟證悟之分。斷疑生信,謂之解悟,而煩惱習氣未斷,仍然障礙清淨智慧,障礙往生成佛,要真正契入佛的境界。《楞嚴》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修行方法與次第,比任何經都詳細。《華嚴》講修行有五十二個位子,而《楞嚴》講六十個位子,比《華嚴》細。《楞嚴》在十信位之前有一個三漸次。三漸次是修行基礎,如大學預科。第一是修習,目的是先除掉煩惱習氣之助緣。例如修行人要斷五辛。五辛是蔥、蒜、蕎頭、韭、興渠(即洋蔥)。都是不好的助緣稱之為葷菜。生吃易動肝火,熟吃增長荷爾蒙,能引起性衝動。第二是真修,真修是用真實心修,一定先要持戒,守四重戒殺盜淫妄,尤以大妄語為甚,未證謂證。如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,身份一露就圓寂。布袋和尚出現在南宋時代,是彌勒菩薩再來,他自己說出,說了就走。說了不走一定是冒充的。第三是增進,以定慧力斷除惡緣,不斷求進步,把自己煩惱習氣遠遠離開,然後才入十信位。縱然證到十信圓滿,仍然屬於解位,並未見性,對宇宙人生真相尚未親自見到。初住以上破一分無明,見一分本性,才算實證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稱為證入,乃四十二位法身大士。小聖已證入人空,而未入法空,不過解悟,能破我執,不能破法執。

《仁王經》入無生法忍的標準相當高,要到七八九地才算是證入。以真正淨念除滅邪見妄想以及心理、精神、思想、見解上的各種染污。從前看世界是五濁惡世,現在心清淨了,看世界是清淨世界,心清淨世界也清淨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心是樞紐,內外法空,一切無生,乃是七地以上的境界。修學綱領不得不知道,在念佛時什麼都不要想。有人說念佛反而妄想更多,這只是平常不覺得而已,並不是平常沒妄想。念佛時西方依正莊嚴都可以想,不只是蓮花,但只要想一項,目的在打掉雜念。

《華嚴》云:「無生忍者不見有少法生,亦不見有少法滅。」說明無生法忍之現象。你什麼時候看到盡虛空遍法界不見有少法生,亦不見有少法滅,你就證得無生法忍境界。無生無滅才是真相,有生有滅是我們的錯覺。但這不是我們親證的境界,我們很難了解。總之,我們與佛菩薩的心不一樣。佛菩薩心不動,不動的心是真心,所見的是真實相。我們是生滅心、妄心,所以見的是虛妄相,等我們修定修到相當程度親自證到之後,才能明白這個理論。大乘經說,佛不度眾生。他只把自己親證的真相說明,我們若能親證是我們自己的修功。

無生、無來、離欲、無作、無願,均是空,是從理上講的。無滅、無盡、無去,是不空,從事上講的。離垢、無別、無處、寂靜、無住,空而不空,乃是用中。事是有,體是空。事是那裡來的,佛說萬法因緣生。任何一法之生起有無量因緣。因緣所生即無自體、即是空。空不當無講,空是有,因為我們六根接觸不到只好叫他作空,而他是真有。如把事實搞清楚,即可用中,不偏於空理也不偏於假相。

儒家講中庸之道,但沒有佛法透徹。朱熹,宋朝人,也是學佛的,對佛學下了不少功夫。他編《四書》一定受了《華嚴》的啟示,但我尚不敢肯定。因《四書》的架構與《華嚴》非常相似。《華嚴》最大的特色,有理論、有方法、還帶表演。善財五十三參就是表演,把理論應用到日常生活方面。《四書》的架構也是如此,《中庸》是理論,《大學》是方法,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是表演,說明聖賢如何把中庸之道應用到日常生活中。孔子一生待人接物都守中庸之道。古時帝王均以中和治天下,北京皇宮的三大殿名稱是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。



淨空法師主講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09
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《經》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此則名曰香光莊嚴。


釋經文

前面大勢至菩薩已將修學方法以及修學效果都說出來,今天將此法門之名稱告訴我們。初二句是比喻,後二句把這個法門名稱說出來叫香光莊嚴。身近佛身(戒),心開佛心(定慧)。佛的言語造作都是由清淨心引發出來,決無過失,可以作世間的戒律。以真心論,佛心與眾生心無二無別。佛完全覺悟,覺的相是定,迷的相是動。心不動謂之定。其作用為真實智慧。凡夫的聰明智慧是用想像,用思維,用推想,謂之世智辯聰。定心如鏡,靜若止水,見到事實真相,亦可見到過去未來。三世十方為不相應行法,用現代話說是抽象的概念,並非實在。

佛在世四十九年教學的綱領,有定有慧即心開佛心。我們言語動作能與戒律相應謂之身近佛身,如染香人。佛所說一切法因人因事因地不同,無量無邊,如能掌握其中心思想,一切言行即與佛法相應。《大藏經》有數千卷,無法普遍讀誦,我們所能常常學習者不到五十部。現代人都忙,不可能有充分時間研究大經大論。《無量壽經》字數不多,包括了一切原則理論,能熟讀這一部經,深入理解就算很好了。

《華嚴》說:菩提心香能除貪恚痴等熱惱。菩提者覺也。菩提心能對治貪瞋痴慢疑邪見,能令眾生具足智慧,清涼無有煩惱。菩提心體用廣大,包含太虛。今天我們變得小氣,只顧自己身家,所以流轉六道,不能出離。六道是從迷中生的,若是不迷,大千世界也沒有了。凡聖只在迷悟之間,四聖是覺,六道是迷。真正覺悟即能超越六道。

虛雲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,剃一次頭。聽說他身上有一股香氣,衣服也有香氣。我們三天不洗澡,氣味就難聞了。我們到廟裡,如看到掛有香光室的扁額,就知道它是念佛的道場。



淨空法師主講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08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《經》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


釋經文

事念、念到一定功夫,即入了理念,可以見到法身同報身佛。功夫不到家所見的是應化身佛。祖師大德在疏論中,講到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是指上品事一心,見思煩惱斷了,見到應化身佛。如念到理一心不亂,見到報身佛、法身佛,所謂見性成佛,就是見到自性佛,佛心平等清淨,自性確實與佛一樣。

佛心平等,決無分別執著,願同佛願。佛所說一切經皆由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,如入了此境界之人,展開佛經,看其所講的與自己的見解全同,因為自他平等。

一句佛號乃是勝異方便,不假其餘方便法門以助之。念佛即是念心,心佛無別,自他不二,故不需心外他佛作方便。如自他是二法,就不是佛法,此六祖所說的。《壇經》所說的全是原理原則,任何大乘法也不能違背他所說的原理原則。



淨空法師主講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07
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《經》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

 釋經文

《無量壽經》上說,「一向專念」。《觀無量壽經》上說,「一心繫念」。羅什大師翻的《阿彌陀經》上說,一心不亂。三經在文字上彼此不同,在義趣上相同。經典教導我們重要的修學綱領,其殊勝功德利益,若想得到,一定要懂得修學方法,才能滿我所願。由經典中仔細觀察,其重點即在一心,不僅在念佛時一心,在日常生活中亦須一心,念佛不過是訓練一心之手段而已。唯此一念,更無餘念。念念相續,成就三昧,一切時,一切處,順逆境界中均能保持一心。念佛功夫成片,即有力量降伏煩惱,謂之事一心,亦能生到凡聖同居土。古大德讚歎這個法門,就是讚歎這一點,就憑這一點小功夫就能超出三界。

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見佛有夢中見與定中見。定是心不散亂。《華嚴經》上善財訪問鬻香長者,這位大德喜歡逛市場,到那裡去修定。又如敦煌壁晝,佛講經說法,天上有天女載歌載舞。高級修學與初級不一樣,初學一定設法遠離社會的紛擾,此大小乘不同。現在修學若能成就即比古人高強。如修不成,退的也快。其次是夢中見佛亦是非常好的瑞象。但偶爾見之則可,若常常見恐是魔境。學淨土法門有佛菩薩加被,魔不敢來誘惑。《楞嚴經》說之最詳。念佛人臨命終時,必蒙阿彌陀佛來接,如見其他任何佛菩薩來都不要跟他走,只等阿彌陀佛,其他好境界亦不必理會。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臨終時說:一生曾三次見過阿彌陀佛,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,與經上所說完全相同。

一心一意專念淨土五經,全念亦可,任選一種亦可。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,其原因是口唸而心未念。心中清淨平等、大慈悲,就稱之為心念佛,因為心與佛心同。心與願均與佛一樣就是真如本性現前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亦即等於禪宗之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即可作到。這個佛是分證佛,不是圓滿報身佛,只是初住分證佛,還有四十二個階級才能圓滿。

有一生念佛並不能往生者,其原因大致有四:第一是念佛不精誠故,一才精,二就夾雜了。歷代祖師大德都是通宗通教,等認識淨土之後,把其他的都放下,專修淨土。蓮池大師所有著作中之精華是《彌陀疏鈔》。蕅益大師最重要的著作是《彌陀要解》。印光大師晚年只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一句佛號,旁的什麼都沒有。第二是生疑不篤信故。雖修淨土亦肯念佛,但不能完全相信真能往生。只要有一點疑情存在,臨終時若有福報,身無疾苦,腦筋清楚,只能生到邊地。福報差的,神智不清,疑障起來,即不能往生。若想破除此種疑障,必須深入研究經教與參考往生事實。第三是無有往生願故。不願往生而反而念佛,把念佛當作修福,將來作一個多財鬼,還有的想生天堂,希望將來享天福,求人天福報。第四是不能斷貪愛故。貪圖三界六道中之種種享受,凡夫貪世間五欲六塵,天上人貪天界清淨福報,色界無色界貪禪定享受。有貪必成障礙,不能往生。

真正修淨土,魔不敢來擾亂。第一念力,即本經所講憶佛念佛。第二本有佛性力,所念的佛是自性佛,清淨平等大慈悲就是佛。第三諸佛本願加持。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本願威神加持力。魔再有力量也不能來擾亂。

習氣是多生多劫帶來的,如常起惡念,常作惡夢,皆是過去之惡業,要認真修懺悔法門,老實念佛是真懺悔。念佛相好,對治昏沉,念佛功德,對治妄想。一生順逆境不定,想《金剛經》說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。」世間之榮華富貴是牽掛,有人請我作大梵天王我都不幹。病苦也是退緣之一,不要去想,想佛的相好莊嚴。清朝慈雲大師在《觀經》直指中說,世間人業障深重,所有一切經咒懺法都不能消除時,最後這一句佛號可以消掉,最有效的方法是念佛。



淨空法師主講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06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
《經》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

釋經文

此喻乃母子雙憶不離,自然感應道交,必能見佛往生。我們要深深體會,為什麼念佛一定會往生,為什麼十方如來遍讚彌陀。高齊是歷史上南北朝時代高歡建立的王朝,其國號曰齊。當時有一位大行和尚說,「信憶二字,不離於心,稱敬二字,不離於口。」不要想別的,連大乘佛法都不要想。大乘是叫我們超越輪迴的,然而你能超越嗎?超越輪迴要靠斷煩惱,不斷煩惱,所有智慧稱為邪智慧,只有增長邪知見。清涼大師說,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。」佛說七情五欲不斷,你的果報仍在欲界,不能到色界,斷了五欲才能到初禪天。若人家對你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,你心裡還有點不高興,你就到不了初禪天。《安世高大師傳記》中有一段文說,他有一次到江南九江度他的同學。這位同學作龍王,過去是出家人,明經好施。有一天到外面托缽,飯菜不好,心裡很不中意,因此一念瞋恨心,死後落在畜生道,變為大蟒蛇,在九江作龍王。因其明經故,有智慧,很靈,香火極盛。惟瞋心重,那個船夫不拜他,他就把他的船弄翻,叫他受點罪。所以等蛇身壽命終了,必下地獄。各位想想,托缽不滿意,起了一點瞋恚心,尚遭此報,我們應當有所警惕。修行就是要把貪瞋痴丟得乾乾淨淨,修清淨心,修平等心,修慈悲心,修歡喜心,才能真把自己的毛病習氣修正過來。所有一切法門不是不好,我們實在沒有辦法斷煩惱。一句佛號可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降伏住了,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念頭才一動,第二個念頭就是念佛號,念念相續,念佛得力不得力就在這個地方。萬不可佛號照念而煩惱仍然起作用,樣樣都認真,樣樣放不下。明理才能放下,才能伏得住煩惱。要在平時培養,第一先須讀經,經中佛將宇宙人生世出世間真相告訴我們。讀經目的在看破放下,然後這一句佛號幫助我們超越三界。大行和尚提出「信憶稱敬」四個字,看看《往生傳》歷代念佛往生的人,大概都已經把這四個字作到了。再撿點自己,若作不到,只能待諸來生,而來生能否得人身,能否遇到佛法,都成問題。所以這個機會一定要把握住,絕不能放鬆。



淨空法師主講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05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《經》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,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。

釋經文

母子喻最為親切,母親無有不想念兒女的。自古以來,母皆痴心,知道兒女不想他,他偏偏放不下心。比喻佛為母親,而且不止一世。


淨空法師主講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04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《經》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,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,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,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。

 釋經文

初喻是佛念眾生,而眾生並不念佛,若彼此都憶念就感應道交。父母念子女只是一世,來世彼此不能相逢,縱相逢也不認識。佛對眾生是生生世世憶念不斷,其對眾生之心只有證果之人才能體會到。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,這話是真理也是事實。世出世間一切法均由心想生,眾生是佛心中之眾生,諸佛是眾生心中之佛,心心相同。如非自性變現的,可能沒有感應。起心念佛時,這個心就變成三十二相的佛心。心是主宰,念佛念久了,心就慈悲,相貌也柔和了。看相的常說,相隨心轉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經註解》中說:「九品往生總是遇緣不同。」一聽到念佛法門,馬上相信接受,死心塌地的念佛,乃是善根成熟的人,他這一生念佛一定得力。如善根尚未成熟的人,遇緣很有關係。遇到善友臨終一心不亂,念佛往生,可能促動其過去宿根,專心念佛,速得成就。



淨空法師主講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03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《經》彼佛教我,念佛三昧。

釋經文

無量壽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。三昧是梵語,義為正受,念佛念得非常歡喜,念得精神飽滿,愈念愈精神,是得到念佛三昧。

凡夫享受有五: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。欲界天以下,五種皆有。沒有這五種就是正常的生活。色界天苦樂憂喜均無,只有捨受,分八個等級,四禪八定。因其定不能保持永久,石頭壓草,是暫時的。如把根拔掉即成三昧。

念佛有事理,事念即一心憶念,不管事或理,關鍵皆在一心,有雜念妄想即非一心。一般人多半以雜心念佛,如真能一心,一七二七即能得三昧。理念、念即始覺,佛即本覺,始本相合,始本不二,名為念佛。理念即實相念佛。初學之人很難,仍應以事念下手,從事一心念到理一心,圓教初住以上的屬理念,十信以下均屬事念。

念佛有四:一為實相念佛,即念自性佛。諦了自心真性。不用心意識,我們作不到。二為觀想念佛,如十六觀,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。心想佛即變成佛,想什麼即成什麼。想我這裡有病,那裡有病,果真是各處是病。天天想煩惱,你的煩惱如何斷得了。十六觀修任何一種均能成就,前十二觀皆觀想,第十三觀是觀像,最後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。三為觀像念佛。觀彩畫塑鑄之佛像。經云:「起立合掌,一心觀佛。」家裡要有佛堂,要有空餘時間,不能離開佛堂。四為持名念佛。一心執持名號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。善導大師在《觀經註疏》中開示我們,非常詳盡,要信佛語,特別是《往生經》。除淨土三經外,尚有《普賢行願品》與《大勢至念佛圓通章》。即使古佛再來,如其說法與以上諸經有所抵觸,即不要相信。

梵語三昧,此云正定,亦云正思。世間四禪八定不能稱為正定正思。因其不能保持永久,暫時伏煩惱而非斷煩惱。正思維已離開妄想。凡夫起心動念無非是罪,善惡混雜。一心念佛即是念佛三昧,其境界有淺深不同,功夫不一樣。讀古今傳記,很多念佛三年即能生死自如,隨願往生。看看這個世界有緣否,如尚有可度之機緣,不妨多留一個時期,否則可以早日往生。

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,亦名諸佛現前三昧,般若三昧,普等三昧。古來祖師大德將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三百餘會之一代時教分門別類,稱為判教。天台宗分八教,賢首宗分五教。此處是依賢首宗分為小始終頓圓。念佛三昧有事念與理念。凡重在事相上即屬於初級的小教,等於小學,其他宗小不能通大,此法門有次第但亦圓融。一行三昧,六祖在《壇經》中說的很詳細,他所傳的禪屬頓悟。禪宗所說之禪非六度中之禪定,而是六度中之般若波羅密。在《壇經》一開始,六祖叫人總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,明確指出禪宗修的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。一行是專注之意,淨宗法門從事念能入理念,亦屬一行三昧,屬頓悟。悟後起修,不見得人人可以頓證。念佛雖然比不上禪宗之頓悟,而在頓證上超過禪宗,一在悟上超勝,一在證上超勝。但悟了不一定能證得,所以古德說,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。」見到阿彌陀佛自然就開悟,所以念佛要比禪宗殊勝。諸佛現前三昧係大乘終教的境界,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包含一切諸佛名號,一尊佛不漏。阿彌陀經本來經題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一切諸佛都為眾生講阿彌陀經,佛講經是應機說法,主要經典均已譯成中文,其中最契機者首推《阿彌陀經》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使眾生平等得度,所以善導大師說:「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。」佛既只為這一件事而出現於世,為什麼還說其他種種法門,只是因為眾生不相信這個法門,唯有這一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。他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,他才能專心相信這個法門,但是這種人太少了。

般若三昧在華嚴判教中判為大乘始教,初住菩薩真正是大乘開始,初住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故說是大乘始教。諸位有機會可閱讀大乘啟蒙的書《大乘起信論》。此論是圓教初住菩薩的課本,我們當然看不懂。小乘羅漢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,超出三界六道輪迴,三德之中只獲得解脫德,得到自在。其餘法身德、般若德均未證得。十住是大乘的開始,十地是大乘之終,第十地稱為法雲地。再看《金剛經》也是大乘始教,提到菩薩的標準,經中說: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則非菩薩。」離了四相才算是入門,前半部是離相。後半部說:「世尊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是名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」見是念頭,乃不起心不動念,後半部是離見。一句佛號當下即契入這個境界,四相四見都沒有了,方法簡單,也是大乘始教。最後是普等三昧,普是普遍,廣大無邊,等是平等,盡虛空偏法界,絕無差別之相,真正究竟圓滿。把南無阿彌陀佛譯為歸依無量覺,就是普等三昧。把阿彌陀佛所證得的無量功德變成我們自己的修因,因賅果海,果徹因源,因果不二。我念是念我心中之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是念佛心中之眾生。眾生心與佛心是一個心,一心無二心,立刻將諸佛圓滿功德在一念心中與自己融成一片。由此可知一句佛號具足小始終頓圓。

念佛三昧,古稱徑路,而持名一法,徑而又徑,易行疾至,稱其名號,本願如是。此方人心雜亂,必令專心一境,乃得往生。我常要求各位念《無量壽經》三千遍,是修清淨心,用堅定清淨信心再執持名號,能達到明心見性,得無上菩提,一生可以做到。倓虛老法師在香港某道場佛七中的開示,有一個錄音帶,他有天津口音,我聽了三十遍才完全聽懂。有善根的人聽此帶即能往生。我將此帶令人作成磁片再製成錄音帶。有人專念一句佛號,站著走的,坐著走的,有真人真事,他們能作到,身心世界都放下了,什麼都沒有,我們善根夠不夠標準,自己應知道,還三心二意就不夠標準。佛法也不想,世事更不想。什麼事照作,作了不去想,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。又如觀想與觀像,按照十六觀經,觀日落,睜眼閉眼,還有太陽。縱然觀成,乃是著相,到了西方必須把相拿掉,但去掉相也不容易。



淨空法師主講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02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
《經》我憶往昔,恆河沙劫,有佛出世,名無量光,十二如來,相繼一劫,其最後佛,名超日月光。

釋經文

大勢至菩薩把他的師承告訴我們,在無量劫前有一尊佛,名無量光,有十二位如來相繼一劫。在《無量壽經》第十二章中有云:「阿彌陀佛,光明善好,勝於日月之明,千億萬倍,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,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。」在理上講,佛佛道同,絕無高下,稱之為佛中之王,光中極尊,似乎與教義不符。應知在理上講是平等的,事上並不平等。成佛證果之後,以當初在因地發願不同,在相上講諸佛與阿彌陀佛就不能比了。諸佛看到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之成果以及極樂世界的莊嚴,當然一致擁護讚歎,都要幫助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引導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必再自己另起爐灶了。《無量壽經》並舉出十二如來的名稱,略說如下:(1)無量光佛表真智慧。(2)無邊光佛表解脫平等一如。(3)無礙光佛表體寂用妙自在。性體清淨寂滅,用妙、起作用是妙自在。體寂即性空,用妙即妙有。(4)無等光佛是由大悲心建立的,拔眾生苦無對等者。亦號(5)智慧光,除無明垢,惠真實利。惟有真正智慧能破無明,無明就是糊塗。自己是迷是悟,由此亦可觀察,時時刻刻幫助他人,念念利益眾生即是智慧。真實利益即是勸人念佛,往生之後所有無明都破盡了。(6)常照光等於諸佛之放光,普照法界。阿彌陀佛常光遍照法界。寂而常照,寂是清淨心,照是平等心,亦即大慈悲心。念念要普度眾生而心不染著。(7)清淨光是三業無染,決不執著,把福德變成功德,以清淨心修福德,如修布施,能作到三輪體空,且作得非常積極。(8)歡喜光,慈令安樂,給與一切眾生安樂。(9)解脫光,離相普益,大小乘均談到,解是把心中千千萬萬的結解開。小乘只斷見思即出三界,大乘除見思外,還有塵沙無明。(10)安隱光,與首楞嚴一詞很接近,乃一切事究竟堅固之義,離生滅相,有生滅即不安隱。在理上說,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滅,人人具足。凡夫雖有不得其用,有生滅念頭作障礙,冤枉受六道輪迴。以上十項均屬常光,以下二光係屬放光。(11)超日月光,佛之光明超過日月。(12)不思議光,古大德說此光有五不思議:(一)橫超三界,不俟斷惑。阿彌陀佛之光普照一切,但我們並未見到,亦未感覺。現在有定功的人可能看到,此光與清淨心成正比例。妄念不斷決超不出六道輪迴。禪家不過把見思惑壓著,不能出三界,不斷煩惱而可以出三界只有念佛。(二)即生西方,橫具四土,非由漸進。所有大乘法修因證果均有次第,其他世界均有四土,不在一起。凡聖同居土有凡夫也有聖人,有覺悟的凡夫真正修行人而功夫不到家不能超越。另有菩薩羅漢示現在此地度化眾生。如見思煩惱斷了,超越六道即入方便有餘土,在三界之外。假如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即入實報莊嚴土。前面二土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,阿賴耶的相分。實報莊嚴土是法性土,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。常寂光是理,貫通於其他淨土,實際上只有三上。但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,程度不同而在一起,所以一生一切生。凡夫生同居土,小乘羅漢回小向大生方便土,菩薩生實報,到了西方統在一起。(三)但持名號,不假方便。不要修其他法門,亦不要讀其他經典。唯靠一句佛號,其他什麼都不要。(四)一七為期,不藉多生時劫。把世出世間一切事全都放下,誠心念佛,七天即可成就。(五)持一佛名,即為諸佛護念,不異持一切佛名。一切諸佛讚歎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佛講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是學佛的主修課程,其他經典都是補助的。以上十二佛是古佛,阿彌陀佛成佛不過十劫,古佛與今日之阿彌陀佛同名同號。在中國古代父母為兒女起名是對兒女的希望。佛的名號是由其智慧德能與教化眾生方法手段上建立的,所以佛的名號有相同的。



淨空法師主講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01



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
《經》大勢至法王子,與其同倫,五十二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。

 釋經文

《思益經》云:「我(大勢至菩薩自稱)投足之處,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,故名大勢至。」《思益經》的全名是梵天問思益經。大勢至菩薩的名號是由菩薩威勢而建立的,他在西方三聖中表智慧。究竟圓滿的智慧才有最殊勝威德,這種威德能震動大千世界,也震動了魔宮殿。《觀經》上說:「此菩薩行時,十方世界一切震動,此菩薩坐時,七寶國土,一時動搖。」意思是說菩薩智慧威德與《思益經》相彷彿。此皆就菩薩自利方面說的。《悲華經》說:「願我世界,如觀世音,等無有異。」寶藏佛言:「由汝願取大千界故,今當字汝得大勢。」這是說菩薩的大願。

佛在經上說,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將來也有般涅槃的時候,其時間非常長。佛說假如十方世界眾生都證得辟支佛,皆有大神通如目犍連,盡萬億歲也計算不出來阿彌陀佛的壽命。極樂世界非常奇妙,並無正法像法末法與滅法時期。阿彌陀佛入滅之後,觀世音馬上成佛接任。觀音入滅,大勢至接著成佛。如有人懷疑,佛也入滅,我們去到那裡作什麼?所謂入滅乃是應身入滅,法身不生不滅,報身有生無滅。在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,見到的是阿彌陀佛的應身,實報莊嚴土見到的是報身,常寂光土見到的是法身。世尊在經中常說,凡夫修成佛果須三大阿僧祗劫,生到西方即得無量壽,所以不必怕阿彌陀佛入滅。

《觀經》云:「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令離三途,得無上力。」以慈悲利他說,《楞嚴經》說大勢至有三大德,即能念大勢佛(上求),能攝六根妄(中修),能接念佛人(下化)。具此三德,威勢之至,故名大勢至。大勢佛即阿彌陀佛。大勢至修行是用淨念相繼一句佛號念到底。十方世界一切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到臨終時,他與阿彌陀佛同來接引。其威神智力在所有菩薩中沒有比他再高的,故稱為至。法王子是補處菩薩的稱號,如世間之太子,他是後補佛。第一後補佛是觀音,他是第二後補佛。這一句佛號含義非常深遠,乃世出世間威德勢力到達了巔峰。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,六祖說:「何期自性,本來具足。」本來具足的叫性具或性德。凡夫迷失了。性德必須靠修德才能顯露,性德顯示究竟圓滿才真正成佛。大勢至用什麼方法修證性德之顯露,就是念阿彌陀佛,由此可知這句名號之功德不可思議。同倫用現代話說就是同志。世間同志有名無實,古人對此下一定義,同學叫朋,同志叫友。真同志要心同、願同、解同、行同。《華嚴》說八十四同或八十八同,太繁了。大勢至與阿彌陀佛完全相同,十方世界凡發心念佛者與大勢至都是同倫。五十二是類別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共五十二階級,由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不要改變,所有修念佛法門的人,均可稱為大勢至菩薩,並與大勢至菩薩同倫。

法門平等無有高下,只要對機,全是好的。但是根性不夠利的人恐怕事倍功半,難有成效。只有這個念佛法門人人能念,行住坐臥都可念,時時刻刻可以不間斷,幫助我們超出生死輪迴,所以念佛的人都有無上的真實智慧。

十信、一般人對於為什麼學佛,為什麼要作佛,不太了解。佛是自己的真心,也是自己的本性。成佛是成就自性圓滿的智慧。佛就是心,本來具足萬德萬能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。」清淨的信心程度不同,所以有十個階段,十信位修滿即入初住,初住是大乘初步。

十住、住在三昧,即住在清淨平等覺,保持常住真心,不會退轉。觀佛實相即是看自性。六祖說: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」他的性德透露出來,親自明瞭宇宙人生真相。

十行、行念佛法門,只念一句佛號,以難信易行之法度念佛人,念佛功夫愈深,對於念佛愈有體會。

十回向、回念所有一切功德,回向佛心。通常回向三處:一、回向實際,實際即事實真相。二、回向菩提,菩提是真實的智慧。三、回向眾生,自己成就之後,尚有許多人迷失自性,希望他們統統覺悟。回向是把自己一切的積功累德都不要了,給一切眾生。此乃破我執,回向的利益是在破二執。

十地、地即佛地,回向圓滿即入佛地,與佛的距離愈近。親證的地位與佛的果地接近。等覺即等於圓滿佛。念佛是如來果地上的功德。念佛是上上人,也是人中之芬陀利花。


淨空法師主講



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16


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13


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14


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15


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10


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11


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12


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