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

沿水流芬的地圖

  • 沿水流芬的地圖
  • 念佛念覺好菩薩的地圖
  •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道證法師法語墨寶 01-25 道證法師法語墨寶 26-50 道證法師法語墨寶 51-75 道證法師法語墨寶 76-95 道證法師親繪佛像

    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

  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12



  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    《經》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

    釋經文

    二十五圓通,門門第一。法門並無高下,譬如病人,各人症候不同,用藥自異,而藥能對症就是第一。無論那個法門,對自己修學非常適合契機,就是第一。圓通是圓融之義,通是通達無礙,圓滿通達即大徹大悟,無論學過與未學過都能明瞭,能知過去未來,且能知道別人的境界。因別人的心與自己的心是一樣的,到此地步即謂之神通。通有六種,其中之一是他心通,因為心是一個。現在我們不知道他人的心境,因有障礙。譬如水,有波浪,照不到外面狀況。若是心地平靜,本能就恢復了,不是修來的也不是學來的,你本性沒有的你一樣也得不到。

    大勢至為什麼說無選擇,他是外不選六根相,內不擇六根性。六根相六根性包括所有一切法門,他都無選擇,他只是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眼不向外面攀緣,乃至意不緣法,並且唯依一精明心,不行六根用故。前面是相上捨,我們還可以作到。後面則是在性上捨,我們就難了。

    餘念不生曰淨,念而無念故。欲求淨念成就,都攝六根就圓滿了。此二句相輔相成,可以互為因果。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念久了這句阿彌陀佛也不執著。不停的念,無有念,亦無無念。有念與無念都沒有,謂之無念。有念無念都不執著。凡夫執有,二乘執空,菩薩兩邊都不執著,謂之中道。一心繫佛曰念,常常想佛教我們的教誨、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存養於心中,不想別的事,謂之一心繫佛。

    梵語三摩地此云等持。凡夫有人我、是非、高下,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即平等了,我心平等即與諸佛菩薩平等,以清淨平等心即能照見萬法,乃是真實智慧。平等心亦叫禪定,亦即《無量壽經》講的清淨平等覺。從事上講叫念佛三昧,從理上講就是自性佛。蕅益大師說:念佛法門,別無奇特,只深信力行為要耳。佛言:「若人但念彌陀佛,是名無上深妙禪。」此句出自《大集經》,念佛與參禪,在成就上無二無別。天台云:「四種三昧,同名念佛,念佛三昧,三昧中王」。都是讚歎念佛。蓮池大師說:「一句彌陀,該羅八教,圓攝五宗,只貴信得及,守得穩,直下念去,誓無改變,決定得生。」一得往生,永無退轉,種種法門,咸得現前。蓮池大師生於明朝萬歷年間。最初學教,後來參禪。儒家道家的基礎深厚,晚年專心念佛,為淨宗第八代祖師。蓮池大師又說:真能念佛,放下身心世界,即大布施。不復起貪瞋痴,即大持戒。不計是非人我,即大忍辱。不間斷不夾雜,即大精進。不復妄想馳逐,即大禪定。不為他歧所惑,即大智慧。

    談到布施,在修行方面至為重要。因此我想起我的學佛因緣都很好,所遇都是高手。我二十六歲學佛,先向方東美教授學,一接觸到經典即拜訪章嘉大師向其請教。第一次同他見面,也不懂什麼禮貌,當面就問他:大乘佛法很好,有無好方法叫我很快的入進去。他看我,一句話不說。他看我,我也看他。看了半小時之後,他說了一個字「有」。說了之後,又不講話了,大約又等了五分鐘,他又說:「看破、放下」。他整個形態都在定中。我又問:從那裡下手呢?又等了很久,他說了兩個字「布施」。第一天見面兩個多小時只說了這幾句話。最後辭別,他送我到門口,他說:我今天給你講了六個字,希望你好好作六年。我後來確實依照他的話作到了。菩薩六度,布施第一。什麼都要放下,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,只有一個布施。


    淨空法師主講




  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11



  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

    《經》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


     釋經文

    此三句說明菩薩來到此世界的任務是教導眾生,依教奉行,人人都有機會覺悟宇宙人生真相,圓成佛道。這種教化眾生之事亦可稱為如來家業。此界是五濁惡苦的世界,《無量壽經》形容為五痛五燒。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,濁惡的程度加快加深,無論中外,感到人性的貪瞋痴慢不斷增長。在各地旅行觀感所及,更覺得非常可怕。濁惡已到了相當的程度,後果難免發生災難,現代人應有所警覺。

    淨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,不在地球上,不在太陽系,亦不在銀河系。黃念祖老居士認為銀河系不過是一個單位世界而已。一尊佛的教化區有一百億個銀河系。他這篇文章附錄在《無量壽經》註解的後面。在我們這個大千世界之外的西方,間隔有十萬億個佛土,有一個廣大的極樂世界,是阿彌陀佛的教化區,距離我們地球乃是天文數字,以何法能達到呢?各位讀些大乘經典,就知道若想到達極樂並非難事。因為盡虛空遍法界皆是我們心性變現之物,不論距離多遠,總不會超出我們心的範圍。既然在心性之內,一念之間即可達到。念力的快速周遍,絕非任何物質所能相比。光的速度每秒可達三十萬公里,而心的念力在一剎那間不要一秒即可周遍無盡的虛空法界。佛告訴我們這是人類的本能。佛只教我們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,如果說佛能給我們什麼東西,那是騙人的話,所以說佛法中無絲毫迷信。

    地球在太空中非常渺小,其他宗教信仰天國,天不只一個,佛說天有二十八天,每層天各有其環境生活情況,佛經述之極詳。我們真正的活動空間,範圍極廣,太空中每一個星球都與我們有關係。有同學告訴我:西方科學家用科學方法,追溯一個人的過去,證明人確有轉世,有些人前生是某地方人,有些人是由畜生道來的,更有由別的星球投生來的。空間是無限大,地球的人自然可以往別的星球投生。就事上講,此界是旅居,淨土是家鄉。旅居與家鄉要以時間論,在這個世界的人是暫時性的,到西方之後,壽命無限,時間長才是家鄉。迷了失去方向,覺悟了沒有一個不回頭的,統統都要來到西方。

    大勢至菩薩以本願威神力加持念佛人,而念佛人依然有煩惱、有退轉、有變心的。這不是菩薩願力有問題,而是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。佛菩薩無意念強迫一個人硬要如何作,他如有此念頭,他的心就不清淨。佛菩薩是老師,我們應當誠懇接受他的教誨而行。這一章經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明瞭其含義,依其理論方法修學,即是大勢至菩薩的加持。依此修學必不退轉,自然功夫得力,臨終他必來接引。

    有五法門見五土佛,古大德有此一說,特記於此,提供大家參考,但不一定要學,以後他人講到,我們不會陌生,自己修行仍應以佛說為準則。此五法門為(1)憶想外境念怫。(2)攝境歸心念佛。(3)心境互融念佛。(4)心境雙泯念佛。(5)圓融無盡念佛。

    具信願行三資糧,聞思修三妙慧,始名念佛人。若是口念佛,心裡胡思亂想,大勢至不會理會的。修淨土要具備淨土的條件,三資糧。真正「信」有阿彌陀佛,全誠懇「信」。「願」學阿彌陀佛,真「願」生西方淨士。「行」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。日常生活方面遵照佛所教誨的各項成規。此為正助雙修,還要具聞思修三妙慧。所謂聞,表示接觸,耳聞聲,眼見色,見聞覺知,以一個聞字作代表,均稱聞。思表示明瞭,非思考,思考是第六識。一接觸就明瞭,明瞭之後,修行決定不迷,聞思修是同時的。這是菩薩修行之法,往生多半生實報莊嚴土,屬理一心不亂。蕅益大師說,念佛從有念最後一定到無念,從事念最後一定到理念。

    淨宗學會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、三福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。一向專念,求生淨土。依佛為境,心願解行,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。這是我們這些年來所提倡者,在此惡濁世界如何起心動念,處世待人接物,依然令我心地清淨無染,而能成就智慧功德,乃當前的重要課題。第一是五德,作人的大根大本。此乃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一生處世待人的態度。孔門弟子們大家一致認為老師有五德,即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,以儒家思想為基礎,建立無上的大乘佛法,然後再學其他。三福、學佛不能沒有福報,佛是二足尊,福足慧足,足是圓滿之義。三福出自《觀無量壽經》,共有三條,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均不能沒有這三福。(1)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」佛法傳到中國,為什麼普遍為朝野所接受,而且不斷的發揚光大,是有道理的。佛法的基礎是孝親尊師,儒家亦如是。儒家所稱的多是原則,較略。佛教經典豐富,可補儒家之不足。歷代帝王不論其作為如何,均以孝治天下。世界四大文明古國,三個都滅亡,唯有中國已存在五千多年,其原因即是在孝親尊師之理念上。維護此道統之基礎即是建立祠堂。古時祭祀,目的在慎終追遠,其效果是民德歸厚。千多年之遠祖都不忘記,現在的父母那有不孝順的道理。五千多年未被淘汰消滅,就是用孝道維護。沒有父母不希望子女好的,沒有老師不希望學生好的,子女學生均能接受教導,努力上進,百年大計的教育工作就成功了。所以家庭的和諧,社會的安定,國家的富強,世界的大同,都建築在孝道上。看歷史、治國如遵照孔夫子的教導,能遵行二三成,國家必大治,如與孔子教導相違時國家必動亂。再把孝敬擴而大之,以孝順父母之心擴展為孝順一切眾生。以敬重師長之心擴展到敬重一切眾生,這叫大孝,心量拓開,有孝敬才能生大慈悲心。(2)「受持三歸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。」三歸是歸依三寶。佛教的三大綱領。一、覺而不迷,二、正而不邪,三、淨而不染。修學的方法,我們選念佛法門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戒律是生活的規範,威儀是禮節。(3)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」三福是對於自己修行方面說的。六和是指團體方面,大家相處的原則。第一是見和同解。意見相同,減少爭執,即所謂共識。以前老死不相往來,不見面沒關係。近代科技突飛猛進,交通資訊便捷,如何建立共識,以維持人類和平相處最為重要。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在日內瓦會議中說:「要建立今後世界的和諧共識,最好用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,方屬有效。」中國于斌樞機主教參加此會,他回國後就提倡祭祖,天主教之祭祖由此而來。因孔孟思想是溫和的,孝親尊師沒有人反對,無論中外這種思想均可以建立共識,所以天主教教宗於大公會議後,通知各地天主教負責人要主動找佛教對話,吸收其經驗。我恰好適逢其會,于斌主教在輔大後邊多瑪斯神學院內籌設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,所內研究員為神父修女,均限大學畢業或神學院畢業,服務三年,請我至該所授課,他們主動要研究佛教,學員不多,旁聽者倒有八九十人。第二是戒和同修。第三是身和同住。第四是口和無諍。第五是意和同悅。第六是利和同均。三學是戒定慧,以及六度十願,學到普賢十願乃登峰造極。心量擴大,願行亦廣大無邊。例如第一個願禮敬諸佛,一切眾生都是佛,眾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,遲早會成佛。無情眾生也是佛,植物礦物它們都有法性。《華嚴》說: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。」對一切人一切事務都要盡心盡力盡責。學佛同學一定要把佛法應用到日常生活中。譬如桌子是物,擦得乾乾淨淨,擺得整整齊齊,就是對它恭敬。凡事認真負責就是禮敬。一向專念,求生淨土。依佛為境,心願解行,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。存心願望對諸法明瞭,以及日常行為造作均應以佛為標準,只要依照《無量壽經》去作,就是真念佛人。

    《楞嚴經》第五卷中,佛問諸弟子,最初發心,悟十八界,誰為圓通,從何方便,入三摩地。叫學生回答。共有二十五位菩薩回答,把無量無邊法門歸納為二十五大類,每一類有一個人代表。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法門。他對佛說:


    淨空法師主講